新闻动态

专业为厂家、经销商、农户
三方做服务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匠心“农”运】“玉米哥”杨天龙:极致是对匠人最好的诠释

更新时间:2018-08-29 09:46:33点击次数:1791次
【匠心“农”运】“玉米哥”杨天龙:极致是对匠人最好的诠释
匠心“农”运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了这样振聋发聩的呐喊!

耐心、专注、坚持,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

新农人,是农人,更是匠人。

他们精雕细琢着每一件农产品,一丝不苟地辛勤耕耘。

他们在土地里播下了一粒粒梦想的种子,用心呵护着她们发芽、长大、成熟。

就为圆一个农业梦,他们执着于梦想,快乐于奔波,醉心于钻研!

当一腔匠心沸血流淌进农田,会浇灌出怎样的硕果?

敬请关注“双创腾飞新农人”第二期《匠心农运》!





黝黑的肌肤、魁梧的身材、锐利的目光,一个双肩书包、一身粗布运动装……初次见面时,你怎么也不会将眼前这个人同老板联系在一起,相反,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匠人。

的确,他就是一个匠人,是一个用匠心挥舞犁耙细细耕耘的农业匠人。水果玉米、“80模式”、云种养平台……当一件件用心血淬炼而成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时,你仿佛置身于他的农业舞台,被他那一颗执着、细致的匠心深深震撼!他,就是云种养创始人、“玉米哥”杨天龙。




“农业,是我从小的梦想”


1983年,杨天龙出生在甘肃兰州市榆中县高崖镇的一个农村家庭。“我就是一个山里娃娃,我热爱这片土地。农业,是我从小的梦想。”

一切仿佛是天注定。2003年,杨天龙顺利考入一所高校。由于所学专业与农业无关,他倔强地选择退学,复读一年后,如愿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种子工程与科学专业。在农大,他结识了与他相伴十余年的她——水果玉米。

2005年的寒假,杨天龙想带些玉米种子回家试种。靠着一股韧劲,110斤重的他扛起100多斤重的两大包种子一路站票站回了家。“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找到好产品改变家乡的种植结构,给父母增加些收入。”他当时也许并不知道,这些种子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轨迹。

原来,这两大包很多品种的种子里,有一种很特殊的不同于常见玉米品种,种子看起来干瘪不饱满,是农大的教授经过十多年选育的新品种玉米。来年玉米成熟后,杨天龙惊喜地发现,玉米皮薄、质脆,像水果一样香甜,生咬一口,清香的汁液溢满齿颊。拿到市场上试卖,竟然一售而空。

就这样,杨天龙戏剧性地与水果玉米结缘。2008年,杨天龙毅然回到甘肃老家创业,一股脑扎进水果玉米的种植。“我从来没有想过找工作”,杨天龙说,“我从小就喜欢创业,返乡种玉米,就是想靠双手带动老家致富。”



创业,总是伴随着艰辛、曲折,尤其是最初的那段时光!杨天龙也遇到了种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除了种子和技术,他几乎一无所有,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甚至连公司怎么注册都不知道。

但是,他有一样最宝贵的财富——执着!凭着执着,他各处筹资,挨家挨户做工作,说服了村民成立合作社、种植水果玉米。凭着执着,他四处奔波,种植、收购、配送、销售……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敢怠慢。凭着执着,几次由于缺乏经验导致的亏损都没有将他打倒,反而愈挫愈勇,用了3年时间自主设计出玉米加工生产线。

十年汗水,浇灌出一颗颗汁甜味美的水果玉米。如今的杨天龙,已经俨然走在了全国玉米生产加工的前列,他的水果玉米,种植面积已近3万亩,不仅享誉全国,更走向了世界!


“创业,创新思维很重要”


“今年我们玉米种植大约3万亩,明年将增至20万亩,切入整个甜玉米行业!”

规模的快速扩大,杨天龙的底气来自哪里?

“是模式,我们创新的‘80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农民和我们合作以后,能比原来多挣100元钱,多挣的这100元里,他拿80,我们只要20,如果不能帮他多挣钱,我们一分也不要。”杨天龙说,“好的产品要变成好的商品,一定要靠运营模式创新。创业,创新思维很重要!”

杨天龙和他的团队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玉米推广模式:公司为农户、合作社提供指定的种子、农药及用量、化肥及用量,甚至是金融、运输、包装、打品牌,一条龙的全套服务。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农户种植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假种子、假农资、缺乏资金、滞销等风险,另一方面又从玉米种植的源头上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农民想法很朴实,赚点钱、过好日子。所以我觉得自己的责任是让他们的付出安安稳稳地获得更高的收入。”杨天龙说,“这样一来,我们的玉米品牌不仅受到保护,还节省了大笔验货费用。”原来,这样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下来,如果不法商家仅仅偷走种子,也很难做成被市场能认可的好商品。而一旦农民违规用药,也会承担很大的损失,不得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玉米。

“我并不打算一辈子只做玉米。做玉米好比解剖麻雀,玉米做透了,其他农产品的经营模式也就大同小异!”如今,杨天龙的目光聚焦在新兴“互联网+农业”上。



对于“互联网+农业”,杨天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本身,互联网只是工具,要利用好这个工具。云种养就是我们为解决问题搭建的平台。”

云种养的创意,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萌芽在杨天龙的脑海。“我们做云种养,不仅仅为了盈利,更是为了帮助农民创业!”在这个APP平台上,农户可以直接向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咨询问题,解决农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目前,云种养平台已初具规模,注册用户已经15万人,合作的专家有2000名。


“坚持,进取的脚步不停歇”


在杨天龙看来,我国的农业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农产品滞销和价格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他计划在未来几年,向全国推广基于市场信息、种植面积等数据计算的物联网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为农户提供数据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建立预警系统,应对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为精准扶贫提供数据参考。

“我相信这些创意将来可以价值百亿。”杨天龙自信满满,“但是,无论企业做得多大,我都不希望别人把我当成老板,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我就是一个经营农业的匠人!”

执着、专注、细致、愈挫愈勇……当这些品质融入一个人的生命时,他的人生旅途纵是布满荆棘,也必定会被踏出一片康庄大道!

在杨天龙看来,极致,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我没资金、没关系、没经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自己专注的努力创造出一个玉米帝国。”杨天龙抬头望着深邃的蓝天,“将来,为做强中国农业,我们会努力去创建中国农业的网状经济。这个理想,我会为之奋斗四十年……”